摇钱树一般标志着财富、吉利、生命的繁殖和宗族的昌盛。追溯摇钱树的前史,早在东汉时期,摇钱树就盛行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区域,多发现于汉代墓葬,是一种特别的墓葬陪葬品,一般寄托着古人巴望富有长生、羽化升仙的希望。
一株完好的摇钱树由树座、树干和枝叶别离铸造(刻画)后拼装而成。在雅安市博物馆内,就有一件红砂岩雕琢的摇钱树底座,其图画意境深邃,人物造型生动,刻工精深。1987年4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汉代画像砖及考古文物展览”的展品之一在海外展出。
“东汉独角虬龙西王母红砂石摇钱树座”1971年出土于芦山县,座为椭圆,略呈锥形,红砂岩雕琢,通高42厘米,底部最大直径为36厘米,中空,座顶有一个供插摇钱树的圆孔,所插摇钱树已流失,只留有树座部分。从树座上雕琢的画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层:底层首要为前史典故,如“季札挂剑”“力士椎秦”“高祖斩蛇”等;中层以天门、西王母为主,以及一幅“刺猿”画像;上层为杰出渠道与仙人六博。
摇钱树的盛行时刻大致在东汉初年至三国蜀汉后期,在出土的摇钱树座中,有陶质、石质和铜质多种,树座造型较为丰厚,既有上小下大的“山”形树座,也有动物造型树座,神话人物和各种吉利涵义的神兽图画,以及蟾蜍、熊、羊、龟等动物形象都是树座的“常客”,其间以西王母形象最有目共睹。
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原为昆仑山主,在其时,人们认为西北方的神山昆仑是世界的中心天柱,天门也在昆仑之上,而西王母在东汉以来与昆仑崇奉交融,成为昆仑山上具有仙药、掌管仙籍之神。有学者觉得,“东汉独角虬龙西王母红砂石摇钱树座”在总体上是以昆仑、天门、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崇奉的反映。
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者冯汉骥将这种由树座、树干和枝叶别离铸造(刻画)后拼装而成的器物定名为“钱树”,根本得到学界认同,也有的学者称其为“摇钱树”。尔后,这种器物连续出土于四川、云南、贵州等汉代墓葬。就考古开掘材料的数量来说,会集在成都平原区域。研讨者将现已发现“摇钱树”或“摇钱树座”的地址之间的交通联系进行了剖析发现,迄今为止出土的文物,首要散布在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三条骨干线上。
西南丝绸之路在国内别离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组成,雅安正是灵关道上的重要驿站。出土于芦山县的“东汉独角虬龙西王母红砂石摇钱树座”,不只见证了南来西去过客的行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明背景,对研讨汉代前史和文明具有极端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