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云开平台官网入口 凯德置业 开云体育app官方下载 银鹭集团 云开平台app官方最新版本 碧桂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护知识

孙立人全身而退杜律明却被困野人山!“不合理的命令”该不该执行?

时间:2025-03-02 23:13:27 发布人:养护知识

  1942年1月4日,日军两个师团从泰国出发,经麦索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他们兵分两路继续对英军发起进攻。

  保护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的畅通,中国便派出了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3个军,约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孙立人的新38师虽然和杜聿明并没有一点渊源,但当时也是临时划拨给了第5军。

  1942年4月19日,新38师在仁安羌一役解救英军的行动中,成功解救了英军7000多名英军士兵,以及被日军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这一壮举瞬间便轰动了中、英、美三国,赢得了所有同盟国一致的赞誉。

  而这场“以少胜多”的解救行动,也让孙立人在西方社会和军界的名气极大的提升。而

  杜聿明作为两个军的总指挥,说实话他并没什么“出彩”的表现,在孙立人耀眼的光环下更显得黯然失色。

  但任安羌战役的成功,却无力改变缅甸整个战局的不利情况。就在任安羌战役进行的同时

  ,缅甸盟军总指挥史迪威已经意识到了巨大的危机,他当时在给自己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想,我们即将大溃败!”

  史迪威毫无疑问都是撤往印度,而中国远征军这一次的撤军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兵分多路,目的地也不同。

  当时杜聿明并没有听从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而是坚决执行蒋介石从国内发出的命令:迅速撤回国内。杜聿明在规划回国路线时,最终选择了经野人山撤回云南,他认为在这种热带丛林中行军安全系数更高。

  杜聿明率领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约1.5万人,在从野人山撤回国前,他们完全低估了野人山方圆五六百公里原始森林的险恶环境。

  他们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中艰难跋涉了整整114天,整个撤离行军路程超过600公里。途中由于得知腾冲已被日军占领,又不得不转道印度的阿萨姆邦小镇利多。

  这一路上可谓是异常艰险,线人活着走出了野人山,死亡1.3万人,死亡率高达86.7%。

  当时杜聿明的第5军一共有45名女兵进入野人山,但走出野人山时,女兵幸存者仅剩4人,死亡率超过90%。这其中有一名女兵叫:刘桂英。

  整个原始森林里能吃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可是吃人的东西却不少!我们女兵最怕的就是蚂蝗,树叶上和水洼地里至处都是成千上万的,像火柴根一样黑瘦细长的蚂蝗。

  一旦被这些蚂蟥粘在身上就很难脱身,即使你用手捏住一头扯掉它,另外一个头还是会留在你的身体里继续吸血。

  后来大家学会了如何对付蚂蝗,那就是用火去烤它们。有一次她把双腿放在火边烤,瞬间便滚落下来几十只蚂蝗。

  刚开始还有炊事班做饭给大家吃,但10天后部队就已经断粮了。此时,他们不得不把战马和驮物资的牛都杀掉吃了。后来这些牲畜也很快吃光了,士兵们便把枪套和皮带等皮具煮烂了啃着吃。

  路边的野果子大都是有毒的,很多士兵饿得不行吃了它们很快就不行了。再后来,很多人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很多人几天没找到食物的时候,就只得用罐头瓶子煮水喝。

  即使很多年以后,刘桂英回忆起这些景象时,仍然忍不住流下热泪:“真的太惨了!这一路上白骨累累,尸水横流,蛆虫爬得到处都是。我们护士班当时进山时有五个姐妹,可怜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走出了野人山。”

  而反观孙立人,他则果断率领自己的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到印度。1942年5月27日,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走出林区抵达印度,依然军容整肃,锐气不减!8000人在撤离路途中仅仅损失了300人左右。

  其实,当时中国远征军当时撤离的路线一共有五条:除了孙立人和杜律明选择的两条外,还有另外三条。

  第三条:林蔚的参谋团、第5军军部一部分、第5军200师和第66军从滇缅公路撤回。

  当然了,除了孙立人的新38师撤到印度以外,其他的撤离路线都是撤回到国内的。毕竟,当时老蒋给中国远征军下达的命令是“撤回国内”。

  孙立人当时独树一帜:率部违抗老蒋和杜律明的命令和英国人一起撤到了印度。对于他的这一做法,实际上也是有不少争论的:有支持他的,也有反对他的。

  很多人认为孙立人撤到印度的行为,让远征军新38师避免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孙立人违抗老蒋的“不合理命令”这一举动,是值得后人肯定和歌颂的。

  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而远征军作为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对于抗战全局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如果远征缅甸失利的话,人们更希望远征军这支精锐之师能撤回国内参加抗战,而不是撤到印度去“养精蓄锐”。

  如果按照这种分析:孙立人率新38师撤到印度,说轻一点是消极避战,说严重一点就是临阵脱逃!

  杜聿明自然也是这样想的,他和另外三路都是按照老蒋的命令撤回国内,结果四路人马这一路下来损失都很惨重,损失人员总数高达2.4万人。损失率都在45%以上,几乎是折损一半!杜聿明的“野人山”这一路更不用说了,杜聿明自己都不愿意去回首!

  一想起这些,杜聿明自然很不服气:“你孙立人倒挺会打算盘的,违抗军令自己跑到印度休养去了!不仅部队损失最小,而且小日子还过得有滋有味。

  难道其他军长和师长都不知道撤到印度最舒坦吗?一路上既没有日军拦截,也没有原始森林的艰险,就你孙立人最聪明?当然并非是!因为其他军长和师长都不敢违抗老蒋的军令。”

  因此,1943年1月27日重返缅北战场后。孙立人也清楚自己多次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不仅“私自”请战仁安羌,后来还违抗军令私自撤往印度。这些做法其实后果都很严重,老蒋和杜聿明只是碍于英国人的面子,不好发作而已!但今后给孙立人“穿小鞋”的机会还是有的。

  其实自仁安羌战役后,杜聿明就慢慢的开始给孙立人“穿小鞋”了:他命令新38师一路阻击日军,一直为第五军担任断后部队。

  其实这个杜聿明,他也就是“羡慕嫉妒恨”人家孙立人罢了!就各人的指挥天赋来说,他当时还真没觉得老蒋“撤回国”的命令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杜聿明一开始还让部队带着轮胎和火炮部件一起撤回国。

  所以,杜聿明当时其实一直以为:野人山很容易翻越回国!绝对没想到原始森林的条件会那样恶劣。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率部从徐州撤退时,途中接到了蒋介石派飞机投下的手令:改变原计划,改道去救援被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

  这一次,杜聿明终于看清楚了“这是一道不合理的命令”。但就是对这种明显的“不合理”命令,杜聿明还是不敢违抗!他只好遵照老蒋的“手令”去执行,结果自然不出所料:杜聿明被包围在陈官庄后兵败被俘。

  其实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老蒋都很喜欢直接插手一线指挥,这也是让国军将领都头疼不已的事。

  如果老蒋给的命令较为合理还好办,可是如果他的“命令太不合理”,真的会让那些将领们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困境。而明知命令不合理,却敢于公然违抗老蒋命令的人并不多,孙立人就是这里面一个。

  所以,不合理的命令到底该不该接受?怎样去区分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命令?这两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