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形卵形,叶片革质、油绿发亮,叶基部像耳垂,高1—2米……2月19日,在坐落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广西元宝山国家级天然维护区西南面、海拔1215米处,咱们见到了此行榜首株元宝山杜鹃。在灌木丛中,它独立成长、尊贵富丽、卓尔非凡。
本年1月,柳州市林业科学研讨所副所长邓毅晖等在世界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植物分类群》)上宣布了《元宝山杜鹃(杜鹃花科):我国广西的一个新物种》一文。从此,元宝山杜鹃声名鹊起。
春寒料峭,细雨毛毛、云雾旋绕,路面湿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小心谨慎。不久,便开端气喘吁吁。
2021年5月,邓毅晖与搭档们像平常相同,络绎在元宝山周边区域,展开乡土杜鹃花属植物种质资源查询。
“你们看!那是什么?”搭档刘宏指着前方一片绿意中的一抹淡粉,惊喜地喊道。
所以,他们依照惯例的查询要求,对它进行数据记载、解剖摄影、标本限制等信息搜集存档。
但是,跟着进一步的研讨,邓毅晖和搭档们逐步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略的发现,而是一次与天然深化对线年春,邓毅晖和搭档们再次踏足这片山林,寻找那“团叶杜鹃”的倩影,但是,眼前的现象让他们心痛不已。
为了留下一片映山红的花海,招引游客,“团叶杜鹃”被当作“异类”砍掉了!只要山崖边荆棘丛中残存十多株,几片凋谢的花瓣随风飘落到崖下云雾里。
“这么美丽的杜鹃,应该维护使用起来,不能就这样丢在这儿被损坏。”邓毅晖和搭档们决议立即行动,将采种繁育的使命提上日程。
2022年10月,一本关于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巨作——《我国迁地栽培植物志·杜鹃花科》正式出书。
“快过来看看!这本书里的团叶杜鹃图片和咱们得知的不相同。”刘宏翻阅着书中的描绘,惊奇地说道。
通过讨教我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讨所和搜集保存有团叶杜鹃的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专家,他们得到点拨:元宝山上的“团叶杜鹃”与真实的团叶杜鹃相去甚远,更挨近猫儿山上散布的越峰杜鹃!
邓毅晖和搭档们又从头翻开了《我国植物志》《我国广西杜鹃花》《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等文献资料,具体查阅,一项一项比照列出形状特征,开始的定论让他们决心大增。“咱们咱们都以为元宝山上的‘团叶杜鹃’可能是一个新种。”邓毅晖激动地说。
邓毅晖和搭档们站在山顶,细心观测花瓣、雄蕊、花柱、子房、叶片、叶柄……具体记载一手数据,好像保藏大天然的密语。
“在实地比照剖析中,咱们得知元宝山上的‘团叶杜鹃’与越峰杜鹃在形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邓毅晖回想道。
通过两年多的形状调查、测定,并和已知杜鹃花属物种进行严厉的形状比照,他们证明该植物是尚未被描绘的杜鹃花属新种。
元宝山杜鹃的发现,为广西的植物多样性增添了新的亮点。这一发现不只丰厚了广西特征木本花卉植物的品种,突显了广西在杜鹃花属植物研讨和维护方面获得的重要发展,也进一步标明柳州元宝山区域作为生物多样性热门研讨区域的主体位置,是一个亟待深化探究的巨大物种宝库。
元宝山杜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现在仅发现80多株,散布于海拔1200—1450米的山顶灌丛或崖边杂木林中。
“这是果荚、叶芽、花芽,花淡粉色,漏斗状,即使不开花,这气质也是美的。”站在海拔1380米高的花坪,邓毅晖为咱们解说。
10月中旬,元宝山杜鹃荚果由绿转棕褐色。邓毅晖和搭档们将采回的荚果置于阴凉枯燥处,约半月后天然裂开。他们取出芝麻巨细的种子,筛除杂质后均匀播撒于育苗盒基质上。在适合温度下,20天左右种子连续发芽。待长出真叶,便移苗至穴盘,精心营建适合环境,助力新种茁壮成长。
“最好的维护是开发使用。”邓毅晖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元宝山杜鹃这一宝贵物种将走进千家万户。
本年5月,元宝山绵绵千亩的杜鹃花将盛开,夹在火红色的映山红中,那一抹淡粉,摇曳生姿,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