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春食花,夏食叶,秋食果,冬食根。”以花入馔,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商代,通晓烹调之术的大臣伊尹就长于用“寿木之华”(指花)制造甘旨佳肴。
汉晋今后,吃花之风渐兴,呈现了菊花酒、兰花酒和芍药花酱,有史料记载“汉昭帝游柳池,中有紫色芙蓉大如斗,花叶甘,可食,芬气闻十里。”
《隋唐嘉话录》中记载,唐朝时,武则天在花朝节与大臣们游园赏花,看到园中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现象,很是愉悦,所以一时鼓起让宫女采花,和米一同捣碎蒸制成糕,与大臣们一同分食。
也是在此之后,食花一事不再只存在于本草书本和文学佚录著作中,花卉食谱开端被收录在一些专门的烹饪书内。
南宋名士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书中收录了不少以花入馔的甘旨,有莲糕、梅粥、梅花汤饼等。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收录了以黄香萱、栀子花、金雀花等鲜花入馔的菜肴。
清代顾仲所著的《养小录》中专门写了“餐芳谱”一节,收录了牡丹、兰花、菊花等20多种鲜花食物。
在华北,槐花是不少人关于春天的回忆。新鲜刺槐花洗净,和入面糊中,放入笼屉蒸熟,吃的时分还能够蘸点蒜泥。
假使说浓艳的槐花是春天餐桌上的素,那牡丹便是春天餐桌上的艳。“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可不单单只冷艳你的眼睛,还勾起了洛阳人跃跃欲试的寻食之心。
在洛阳老城区里散步上一圈,当即能够收成满满的牡丹鲜花饼、牡丹雪花酥、牡丹花茶等等,可见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
在牡丹的很多吃法中,首推的仍是令苏轼记忆犹新,提笔写下“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的“酥煎牡丹”,酥指的是牛奶提炼出来的酥油。花香混着油香,一口下去,酥脆中又有着花瓣的柔软,春天就在唇齿之间。
春天广东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朵木棉花,可煲汤,可煮粥,清热又除湿。枝头上的木棉花坠落,落入广东人的汤中成为一道甘旨。
近邻湖南的田埂上念慈花开,人们也跃跃欲试预备狠狠地薅上一把,拿来做念慈花粑粑。将念慈花洗净备用,之后将念慈花碾成泥糊,再参加糯米粉和白砂糖,加以揉捏、揉捏,做成圆糍粑,蒸熟即可直接食用,还能够油煎,也相同可口。
但要说最会吃花的,还得是云南。都说“云南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天赐的好食材,云南人天然没错失。
在云南,鲜花便是他们的“蔬菜”,加上油盐炒着吃,炖着吃,糟着吃,包罗万象。有记载,云南能够食用的鲜花多达160多种。
鲜花饼是云南食花的手刺。以玫瑰花瓣或许茉莉花瓣为馅料,带着淡淡的花香,内馅绵软清甜,外皮酥松香润。
不过云南人春天的榜首口花,还轮不上鲜花饼,得是棠梨花。棠梨花是多种野生梨属植物可食用花的总称,很常见的是其间的川梨,花呈白色,有幽香,主要是食用它的花苞。因花朵有涩味,所以一般采摘下来之后都要通过焯水、浸泡、漂洗等操作。棠梨花的做法也简略,直接调配酸菜或许豆豉爆炒就能够了。有时,本地人也会将棠梨花调配腊肉丁或许火腿做成棠梨花粑粑,吃起来软糯中透着咸香。
爆炒是云南人常用的烹调鲜花的办法,大都花的炒制办法也和棠梨花类似,配以酸菜、豆豉爆炒,除此之外也会增加辣椒、韭菜、大蒜、腊肉等食材;红河州一带还喜爱参加蚕豆泥或许土豆泥等炒制,口味相对清淡。
棠梨花往后,云南人的餐桌上就迎来了新鲜的金雀花,金雀花常见的做法又有不同,调配它的是鸡蛋,将金雀花和鸡蛋调匀后煎成蛋饼食用,蛋香混合花香,松软与新鲜磕碰,香气满溢。爆炒和煎,旁的当地也常见,要说最具云南特征的,还得是包烧。用芭蕉叶、木冬叶、荷叶等即将烹饪的食材和适量的青椒、姜、蒜、芫荽等佐料一同包裹,用粽叶捆扎,接着将其放置在炭火上炙烤,常见拿来包烧的有芭蕉花、南瓜花、姜黄花等。
春天食花,是味蕾与春色的磕碰,是咱们与天然、与时节的互动。各位大厨莫负春色,快引荐几道以花入馔的菜品,让这春色盛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吧。